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指出:“要危中寻机、化危为机,把这次疫情防控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弱项加快补起来,把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壮大起来。”在此之后,“创新业态”一词多用于强调疫后蓬勃出现的市场创新、模式创新和社会创新,表现为平台经济、在线经济、共享经济等多种形式。
2021年6月,北京市出台《关于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新基建、新场景、新消费、新开放、新服务“五新”行动方案。这一举措为首都创新发展注入更广阔的内涵:未来的北京既要承载从0到1的原始创新,也要培育从1到10的市场创新和制度创新,更要激励从10到100的社会创新,让更多普通人能够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
新形势下首都创新发展的内涵延展
聚焦这一城市创新前沿动向,本次报告将分享关于新时期北京创新空间和创新功能的5点认识。
01
创新业态对城市有何意义?
梳理近50年全球“创新”相关代表性研究,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地理学、规划学等多个学科均对“创新”形成了独到的见解。演化经济学提出“创新自企业中产生,由社会中选择,在城市中扩散”;社会学认为“相比技术创新,业态的创新具有更强烈的社会根植性”;地理学强调“现代创新活动从园区、楼宇向街区溢出,遍布城市,甚至走向虚拟空间”。概述而言,现代创新具有一些基本规律,包括都市化、多样性、小企业、网络化、轻社交、新制度等,这些认识构成了我们开展创新研究的理论基础。
而这种创新空间外溢、创新主体下沉的趋势对于城市意味着什么?我们将视野收放于全球、全国、首都三个层面寻求解释。
1.看全球:科技周期的波谷,应用创新的高潮
纵观全球科技变迁,移动互联网主导的上一轮技术革命已进入长尾扩散阶段,但是下一个技术进步爆点尚未到来。
图2 1950年-2020年全球经济与科技发展趋势
数据来源:作者自绘
这一阶段,以新业态和新模式为代表的应用性创新正在成为全球创新的主流,也是在科技周期的波谷重启经济的重要动力。
2.看中国:在重置经济结构过程中促进增长公平
此时中国提出的“新发展格局”是一场牵动所有人的经济结构再平衡,核心挑战有三:一是平衡不同行业之间两极化的风险,2020年国民经济整体复苏的同时结构上存在K字型走势,即资本与人才进一步向部分行业汇集,另一些产业停滞不前甚至继续向下(蔡昉,2020);二是预防居民、企业、政府账户失衡,在供给侧须打破生产要素流动滞缓的体制性障碍(吴晓波,2021) ,在需求侧改善收入分配状况,挖掘居民消费潜力;三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之间的要素循环堵点,实现与潜在增长率相匹配的增长速度(杨伟民,2021) 。
业态创新在其中不仅能够作用于生产环节和企业账户,还有潜力通过吸纳就业、提升收入、拉动消费、扩大税收、吸引投资等效应,在分配与流通环节加速要素循环,促进居民账户、企业账户与政府账户之间的增长公平。
3.看首都:减速发展时期经济社会系统存在脆弱面
当前北京正处在减速发展时期,经济社会系统存在脆弱面。特别是站在2020年至2021年的历史节点上看,全球化退潮和疫情影响对首都经济韧性带来压力测试,出现了产业去制造化、居民消费占收入比值下降、劳动生产率增速滞后于经济增速、物价增速快于可支配收入增速、居民消费滞后于经济增速等一系列迹象。
在此背景下,蓬勃而起的新业态提供了一条以本土化创新带动多元化就业的路径,其社会意义甚至大于经济意义。具体体现为在首都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历史阶段,多样化的业态能够将科技创新的红利传导到就业和消费等民生底层变量,为城市导入高质量、可持续、韧性强大的发展动能。